服务热线:010-88453911
网站首页 > 行业新闻> 日韩争端下,存储市场滑向失控,国内存储厂商能否顺势追赶

日韩争端下,存储市场滑向失控,国内存储厂商能否顺势追赶

信息来源 : 网络 | 发布时间 : 2019-08-22 09:25 | 浏览次数 : 74

导读:也许是美国近两年发出的一张张“实体清单”给了日本启示,韩国半导体产业成为日本展开狙击的目标。日本政府一张“出口管控”把韩国企业陷入困境。半导体产业逐渐成为韩国出口的支柱产业,近两三年来,景气的半导体产业是拉动韩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,也正是基于半导体产业成熟严密的全球分工体系,韩国凭借着来自国的原材料与设备,先后在DRAM、闪存等领域打垮了日本、美国等诸多竞争对手。

诞生了三星、SK海力士等在内的全球存储巨头,韩国企业占据着全球存储市场的主导地位。DRAM市场,三星约占全球份额的44%,SK海力士为近30%;在NAND闪存市场,两者合计也在40%以上。

在近一年来内存市场遇冷的影响下,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两家公司利润均出现大幅下滑。同时,在日本政府对半导体关键材料出口韩国祭出限令下,还面临存储芯片减产的可能性。韩企短期内虽有库存可供给需求,但长期来看一定会造成缺货。据悉,三星近日从JSR比利时子公司寻找到了EUV光刻胶供应,可以多维持几个月的生产使用,但产品质量下降及产能供应不足估计还是要面临的问题。

此外,近期日韩互相将对方“踢出”白名单,相互释放善意的渠道变得更为受限。长期限令之下,内存市场将会逐渐混乱,韩国之外的内存厂商纷纷嗅到了一丝机会。

在国际竞争格局上,无论是内存还是闪存产品,基本均被韩国、日本、美国等国垄断,掌握着全球产品的话语权。

反观中国企业,在存储领域的技术优势和生产规模均存在较大不足,每年进口的芯片金额高达2500亿美元,在主流与DRAM和NAND Flash芯片的制造上是零。

中国存储器产业长期处于受制于人的局面,核心技术的落后成为产业发展的桎梏,无论是产业需求还是市场战略,存储产品的国产化都迫在眉睫。

在提高存储芯片的自给自足率方面,紫光存储、合肥长鑫、福建晋华是拉动国产存储产业发展的三股重要力量。

今天,笔者来介绍一下国内三大存储厂商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。在当前的市场环境和机遇下,将会取得怎样的突破和进展?

本土存储厂商现状

紫光集团

DRAM事业群

在日本向韩国发出限制清单的前一天,紫光集团发布消息宣布组建DRAM事业群,DRAM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技术高地,DRAM的国产化也一直是中国高端制造的梦想。

紫光DRAM事业群任命刁石京为董事长,高启全为CEO,刁石京于2018年5月入职紫光集团,一直担任集团联席总裁,高启全则有“台湾存储教父”之称,这个消息足见紫光对DRAM业务的重视,意味着紫光集团正式将DRAM列为发展的重心。

据统计,2018年全球半导体产品销售额4373亿美元,其中DRAM销售额约800亿美元。DRAM行业经过几十年的战争,目前留下三星、SK海力士、美光三大巨头,合计占据了95%的市场份额,中国大陆企业榜上无名。

其实,紫光发展DRAM的野心早就初见端倪,2013年,在芯片行业开启并购整合之后,紫光集团在中国半导体领域迅速崛,DRAM领域自然是不想错过。据了解,在2015年,紫光集团向美国存储巨头美光发出收购要约,预计以230亿美元进行全盘收购。

虽然这个收购案很快变得扑朔迷离,未能如愿。但紫光同年得以收购西安华芯半导体公司51%股权,更名为西安紫光国芯半导体有限公司。

谈到西安华芯半导体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,西安华芯的前身是2003年在西安成立的德国英飞凌科技存储器事业部,2006年英飞凌的存储事业部拆分上市成为奇梦达科技。但分拆不到三年,2009年初奇梦达就在三星等对手的攻击下宣告倒闭,随后在原奇梦达改制重建的基础上,成立了西安华芯半导体公司。

倒下的奇梦达是紫光DRAM产业的根源之一,也在无意中成为了中国DRAM产业的种子。

紫光如今投身DRAM产业,一方面应该是看到了掌握该产业话语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,同时国际贸易环境的复杂性也是此举的推动要素;另一方面,面对中美、日韩之间的纠纷,使得大型半导体公司变得更为谨慎,相关方面合作的态度也将变得保守;此外,在DRAM制造上,中国大陆企业与一线大厂的差距仍然较大,但是由于目前制程技术面临的发展瓶颈,大陆厂商依然存在追赶的机会。

该信息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

用户评论

没有评论
您可以在此与其他用户分享您的想法 ( 字数限制:不少于5个字符 )
您将以游客身份发表评论,如果您是本站会员,可以 [ 点此登录 ]   [ 点此注册 ]
收缩
  • 电话咨询

  • 010-51987308
  • 010-51987309
  • 010-51987310
  • 010-51987311
  • 010-51987312
  • 010-51986955
  • 新品推荐